「我們活在一個可以做很多事的年代。」漫畫家高妍第二部長篇作品《間隙》全台上市!
為拓展台漫海外市場,蓋亞文化今天宣布啟動日本發行與台日共製計劃。精選6部台漫今天登陸日本31個電子書平台上架,首波選書以「絆:百年前的台灣」主題,年底前將再上架4部作品。蓋亞文化並同步展開台日共製漫畫企劃,攜手朝日新聞出版(Asahi Shimbun Publications Inc.)與KADOKAWA(日本角川),分別推出3部台日同步連載作品。
蓋亞文化成立於2001年,專注華文原創作品的開發。出版涵蓋奇幻、武俠、推理、文學及台灣歷史文化等題材。相關品牌包括以華文原創輕小說為主的魔豆文化,以及多元台漫為主的原動力文化。蓋亞文化亦致力於推動閱讀,同時經營以台漫主題為主的基地書店,另有以台灣記憶相關為主題的奎府聚書店。
自2009年出版漫畫家AKRU的《柯普雷的翅膀》開始,蓋亞文化專注發展國人原創漫畫,累積台灣漫畫能量,並開啟影視跨界合作漫畫等計劃,目前已是國內台漫出版量最大的原創漫畫出版社。累積發行台漫近300冊,其中有23部作品獲得金漫獎、14部作品獲得日本國際漫畫賞,並有32部作品授權英、法、日、德、西等14種語系譯本。
赴日成立東京辦公室,加強台日產業交流
2024年春天,蓋亞文化正式成立東京辦公室,期待加強與日本文化產業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加速推動台灣原創作品的國際能見度。這對蓋亞文化來說是一大步,代表蓋亞文化對於擴展台漫國際市場的決心,期待透過日本龐大的閱讀人口與市場規模,為台灣原創漫畫家開創更多元、更具潛力的發展空間,解決長期以來國內內需不足的困境。
長期觀察漫畫出版環境,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指出,日本是全球漫畫產業的核心產製來源,每年有高達1萬5千冊漫畫新書(紙本書)在日本上市。歐美市場也熱衷於日本動畫與漫畫,MANGA一詞也成為日系漫畫的代名詞。以2022年的日本內容產業出口總額數據觀察,日本動漫出口總額就高達1.5兆億日圓(約台幣3000億台幣)。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漫畫市場的總體營收中,近年電子漫畫佔比約在七成左右。以2024年數據為例,日本國內漫畫銷售總額7403億日圓(約台幣1400億元),其中電子漫畫銷售額就強佔5122億日圓(約台幣1022億元)。這也讓蓋亞文化開始思考,台灣原創內容若希望進入日本市場,電子書或許是更靈活直接的突圍路徑。
借力日本電子書市場,拓展台漫國際能見度
蓋亞文化前年底開始規劃挑戰日本市場,去年在日本成立東京辦公室,並與日本Culture Weaver代表平柳竜樹合作,由平柳竜樹擔任蓋亞文化第一個海外據點的負責人,期許將搭起台日娛樂產業橋樑,加速包含創作者、編輯等出版與IP運用相關人才的交流與合作。而在相關計劃中,也由台日編輯、行銷等夥伴組成跨國越洋團隊。
醞釀近2年的計劃今天終於面世,8月1日起,蓋亞文化的6部台漫電子書將於日本逾30個電子書平台上架。首波選書以「絆:百年前的台灣」為主題,上架《北城百畫帖》、《採集人的野帳》、《青空下的追風少年》、《芭蕉的芽》、《蕉兵戰時記》與《山間料理人》等6部共10本作品。
李亞倫說明,選擇「絆:百年前的台灣」作為首發主題,是基於長期以來的台日友好,日本民眾對於台灣有濃厚興趣與高度熱情。因此首波選書以故事背景為日治時期的台灣漫畫為主,希望帶給日本讀者一個看似熟悉但又帶有新鮮感的台灣樣貌。他也認為,透過歷史視角切入,或可有效吸引對台灣文化好奇的日本讀者。
而「絆」一字在日文中亦具有詩意,形容被建立連結的雙方之間,有一種放不下、彼此牽掛的關係,恰好也符合從過去的日治時期到現在的台日友好,是一段長達百年的台日羈絆。在首波上架的電子書中,《青空下的追風少年》於去年獲頒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芭蕉的芽》也於今年獲頒銀獎,未來潛力可期。
蓋亞文化首波台漫電子書日本發行計劃將一口氣上架至Comic Cmoa、ebook japan 、LINE MANGA、Kindle、Piccoma等等超過30個平台,2025年底前預計共將上架20冊台漫,提供日本讀者有別於傳統日漫的題材。此舉是希望台漫以集中火力方式登陸日本市場,快速建立市場能見度,確保內容能廣泛觸及讀者。
跨海啟動台日共製漫畫,3部嶄新台漫將登日本連載
蓋亞文化更重磅的計劃則是台日共製漫畫,年底前將推出3部台漫於日本展開連載。漫畫家張季雅繼《異人茶跡》長篇漫畫完結後,再推新作《怪島奇譚:不死少年與妖貓之旅》。該作品與KADOKAWA(日本角川)合作,9月24日將於漫畫雜誌《あすかAsuka》展開連載。蓋亞文化與日本角川對此都相當興奮,7月號的《あすかAsuka》也已釋出連載預告。
《怪島奇譚》故事設定在四百年前的台灣,一位16歲的西拉雅族少年在一場戰役中不幸喪生,卻在陰錯陽差之下,獲得妖怪能力而成為不死者,他試圖收服各地妖怪的同時,也見證台灣數百年來的變遷。而台日共製漫畫也不容易,從企劃、故事大綱、角色設定、分鏡等過程,都需要漫畫家、蓋亞文化編輯部、日本編輯部等三方討論。
同樣備受期待的《因與聿案簿錄》改編漫畫,蓋亞文化於6月中旬宣布此消息時,臉書社群湧入熱烈討論,近4千名讀者按讚支持、轉發訊息也超過930則。李亞倫表示,《因與聿案簿錄》是作家護玄的知名小說作品,將由漫畫家AKRU改編,預計於8月12日登上朝日新聞出版的漫畫雜誌《Nemuki+》連載,網路平台則於8月15日開始連載。
另位正如火如荼積稿中的則是漫畫家韋蘺若明,新作《沒有明天的我們》鎖定成年人的愛情故事與自我探尋,同樣也將與朝日新聞出版合作,11月30日於網路漫畫平台《アサコミasacomi》開始連載。3部台漫新作亦將台日同步連載,台灣將於GO原漫基地、CCC追漫台、BookWalker、Readmoo讀墨、KOBO等平台連載。
為確保作品在日本有足夠競爭力,蓋亞文化在內容製作上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上架到日本平台的電子書均由台灣團隊自主製作,並邀請日本資深漫畫編輯進行專業監修與翻譯。而在台日共製漫畫部分,更需要台日編輯跨海合作,「不管是對題材的看法、對分鏡的看法,到最後台詞怎麼修正、如何才能讓日本讀者也看得懂,這些都仰賴大量的溝通。」
共製過程也讓人印象深刻,李亞倫舉例,「其中一位漫畫家的分鏡畫了蠶要吐絲把自己捲起來,但日本沒有類似『作繭自縛』的成語或意涵,所以難懂了。那我們就要選擇是要用註釋說明這個部分,或是乾脆改掉這個分鏡,選擇其他表現方式。」他也笑說,文化差異必然存在,但希望那不會是門檻,「而是以有趣的樣子存在。」
蓋亞文化長期專注台灣原創漫畫產製,此次大動作挑戰日本市場,將是台灣原創漫畫走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為此,蓋亞文化也已開設線上社群展開在地行銷,包括括Instagram、X(原Twitter)及專屬官方網站。蓋亞文化也將持續努力,讓更多日本讀者感受台灣漫畫的獨特魅力與豐富內涵,為台灣內容產業在國際舞台上開創新的可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