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從傳記、漫畫改編到影視化 為彭政閔這個IP拓展守備範圍 ——專訪《一百萬次的揮棒》主編周彥彤、漫畫家楊白 與漫畫編劇漢寶包

採訪撰文╱劉佳旻
攝影╱陳佩芸
轉載自╱文化内容策進院TAICCA

 2019年,在台灣有國球之稱的職棒界,被世界棒壘球聯盟稱「中職先生」、亦有「國民球星」之名,球迷間暱稱「恰哥」、「恰恰」的彭政閔在年底引退。同月,聯經出版了《證明自己:彭政閔》傳記──儘管過去也有名人傳記書系,不過這是聯經出版的第一本運動球員傳記。很快地,以此書為基礎改編,透過台灣漫畫基地引介,邀請了年輕漫畫家楊白擔綱主筆創作,並協同漫畫家漢寶包編劇、資深漫畫編輯江美云分鏡指導,聯經繼續啟動了《一百萬次的揮棒》漫畫出版計畫。 

漫畫出版不是聯經的長項,企劃主編周彥彤笑說,「雖然我們早期也出版過《阿三哥與大嬸婆》。」這部自1959年開始在《新朋友》雜誌上連載的《大嬸婆》,是台灣早期漫畫家劉興欽作品,而後單行本漫畫於聯經出版社出版、發行,售出有76萬冊,是在五十年社史上具里程碑意義的暢銷作品。不過以人文歷史書籍見長的聯經,運動類型漫畫或以團隊來進行漫畫創作的企畫,對編輯部來說是相當大膽的實驗性挑戰。

「校園棒球+少年成長」的恰式努力

「改編漫畫是恰哥的想法,他希望能把自己對棒球的看法跟感受到的精神以漫畫的形式傳遞出來。」周彥彤說。《一百萬次的揮棒》雖以傳記為基礎,但故事擷取主人翁彭政閔少年校園棒球時期,而非更廣為人知的職棒生涯,這是由於出版社原本就定調要更接近年輕讀者。「雖然少年部分在傳記佔的篇幅相對小,但是恰哥作為少年主角的成長曲線是很厲害的。」  

漢寶包分享,彭政閔並不是天才型球員、也不是從小就立志當球員的追夢人;從吊車尾開始苦練出球技的人物設定,不同於一般熱血王道漫畫主角,卻構成了這部作品的編劇核心。「他剛進美和國中的前兩年都在打雜、打不到棒球,如果是一般人早就離開球隊了,他卻留了下來。這經歷異於常人。」漢寶包笑說。這獨特性格也成為這部漫畫作品主角最迷人的特質。


彭政閔於台灣漫畫館外簽名

另一個在角色與故事設定上的重點,則是家庭對彭政閔的影響。《證明自己》第一章就從他一家都有棒球魂的特點寫起,而這段有趣的描寫也在漫畫中重現。「跟恰哥實際碰面後,會發現他是一個有一點點『傳統』的人,這是由他身上幾種特質組成的。比如說他很溫和、謙虛,很愛家。家庭對他很重要,是他力量的來源。」漢寶包説道,這也使這部作品與一般少年漫畫設定父母缺席、少年必須孤獨成長的情節不同;「可以說,他的家庭就是他最早的球團。」

楊白也因為這次軸線是學生棒球,因此找了很多有意思的校園棒球紀錄影片參考,而不是考究職棒故事。包括公視獨立特派員以2011年赴美國威廉波特參加世界少棒錦標賽的高雄金潭國小棒球隊為題拍攝的《金潭野球夢》,還有從關西國小棒球隊教練的故事為題材的《30號爸爸》等。「看完後深深覺得如果能把這份熱血與感動畫出來就好了。」她不禁感嘆。另外,她也找來許多棒球姿勢教學書參考、研究動作分解,希望在動作描繪更精準;同時,因為有分鏡指導加入團隊,也讓她在長篇漫畫的分鏡技巧上收穫許多。

「棒球漫畫最大的挑戰,就是日本已經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了,要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她感慨地説,「就只能先磨練畫技,以自己所能呈現當下能力最好的狀態。」

有全民運動風潮 才能支撐運動漫畫

儘管棒球被認為是台灣的「國球」,但以棒球為題的漫畫卻相對地少。漢寶包從漫畫家視角觀察運動漫畫在台灣的困境與挑戰,「首先,運動漫畫很難畫,需要創作者極大的熱忱投入,也要有平台可以連載。」日本漫畫市場區隔相對成熟,在不同類型的受眾年齡層與偏好上都已經很清楚,「但台灣漫畫還處在游擊戰的階段,」他苦笑。另一方面,台灣過去對運動的態度多半比較負面,「就像以前長輩都會說,要去打球就先打斷你的腿。」他笑說,「直到這一、兩年,各種運動賽事才比較有全民性的關注,新生代父母也比較會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這種風潮慢慢起來後,可預見運動主題的創作也會連動增加。」


編劇漢寶包

而這也是彭政閔與出版社開啟漫畫改編計畫的初衷。周彥彤說,「選擇以少年漫畫為軸線,其實有恰哥想傳承的棒球信念──特別是對三級棒球(註1),因為這是球員養成的重要時期。」在CCC追漫台已經連載完畢的第一集單行本結尾,就出現了球隊上的王牌球員受到誘惑而翹掉訓練,導致被退隊的情節;其中,從教練口中説出的台詞,就傳達了年輕球員面對現實應該堅定的信念:「有才氣的球員,肯定會遇到各種誘惑。千萬不要忘記運動家的精神。」

除了特別擷取少年階段的情節,漫畫改編在敘事策略上則採以虛實交錯的作法,以跳脫出傳記原作、重新打造故事的世界觀;包括背景年代、角色名稱與環境的所有設定,都與原作保持一定距離。「一方面能避掉真人的包袱所帶來的限制;另一方面,則希望能模糊掉時代感,不要讓這部漫畫變成只是懷舊,畢竟看棒球的年輕球迷會一代一代加入,我們希望讀者能夠不限於熟悉彭政閔的四、五十歲球迷,而是能讓年輕世代也能產生共鳴。」


2024年於總統府的漫畫特展中展出《一百萬次的揮棒》圖稿與彭政閔的球具

有編劇、有漫畫家、有分鏡指導 重新定義編輯企劃

整個創作團隊以新人漫畫家楊白為主,由編劇漢寶包提供文字劇本,再交由楊白繪製。由於漢寶包自己也是漫畫家,兩位漫畫家結成的前後創作鏈是否會有畫面想像上的落差?漢寶包笑說,「看過第一回合的分鏡後,我就確定了後續分鏡不需要我來確認。讓主筆漫畫家完全來掌握分鏡的節奏與演出。」楊白回饋,「劇本基本上都跟我腦中想像得差不多,只有部分劇情會調動時間線,在分鏡上會比較順暢。另外因為之前看的紀錄片裡若有一些熱血的片段很有意思,劇本也有剛好差不多的橋段,我就會加進去。」

作為前端編劇的漢寶包則期待漫畫家能加入更多自己的想像,「有時候楊白會有一些很直覺性的改動,我覺得非常好,甚至希望她多做這樣的改動、甚至推翻。」他觀察,許多新人漫畫家多半是在第一次的連載中邊畫邊察覺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就是要畫出來才會知道。」

對楊白而言,團隊創作流程與獨力創作相差並不大,不過前有編劇老師提供情節,後有分鏡指導提供意見修正,再加上出版社來回,過程需要的時間比獨自作業要長得多。與分鏡指導之間的反覆確認,也讓她體悟到優秀的分鏡能大幅提高故事流暢度與張力。

周彥彤聊到,以這樣完整的外掛團隊來企劃製書,對聯經來說並不常見;劇本也需要經過彭政閔與經紀人確認後才能進行,「以恰哥的忙碌程度,有時回得很快、有時則要等待很久,時程不容易掌握;對社內與社外都需要相當大量的溝通。」目前以一年一集的速度進行,預計出版六集;不過這樣的份量與進程對漫畫家來說不免會產生經濟上的壓力,楊白提到,這樣的稿量會促使漫畫家需要另外打工維生或者「雙開」(意指同時進行兩部作品連載),漢寶包也説,理想上應該是一年要完成兩集、或至少一集半。

同時,因為製作時間拉長,連載與紙本出版的接續策略也讓出版社十分苦惱。目前於CCC追漫台上連載第一集內容,因為有文策院支持,因此能免費閱讀;今年即將上線的第二集是否維持免費則還沒有定論。會不會擔心線上閱讀影響紙本銷量?周彥彤坦言,針對紙本製作也討論到這點,因此將會以附加許多線上閱讀所沒有的小內容,比如由恰哥現身解釋一些棒球進程或知識,讓虛實交錯的故事跟恰哥的關係再聯繫起來。

不過,這次的企劃還是很珍貴的嘗試,周彥彤說,特別是現在每個編輯都過勞的年代,有外掛專業團隊來完成整個書籍的製作,就有機會能重新定義編輯這個角色。「人力是一個殘酷的現實,若能因應不同內容,找來內部能整合、甚至彼此補位的專業團隊製作的話,編輯就能夠建立一種新的作業模式。」她期待這次的經驗能夠慢慢磨合成一種新的模式,但不諱言,這樣的模試相應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編輯應該轉換成具備精準選題能力、能整合資源,進一步開發IP經濟的角色。」


主編周彥彤

「不再只是出一本書」 IP跨界授權為出版帶來活水

「2019年底出版恰哥傳記時,業界對IP跨界操作、甚至IP概念都還不是很成熟,對聯經來說更是邊走邊摸索。」周彥彤說,因此雖然也有影視化的思考,但如何操作也仍尚未明確。「不過,這個IP產生了一個有趣現象是,影視製作公司們如果想要做的是彭政閔這個 IP,其實可以直接跟恰哥與他的經紀人談;但《一百萬次的揮棒》已經是另一個IP,因此在影視化上,兩個IP之間就產生某種程度的競爭關係。」 

不過漢寶包認為,以《一百萬次的揮棒》的情況來看,把漫畫改編作為影視改編前哨戰這種循序漸進的做法相對務實,「畢竟,漫畫出版跟影視製作成本規模,是幾個零的差距。」他笑著說道,另一方面,先有了漫畫改編作為基礎,下一步要跟影視製作公司談的時候,漫畫銷售的數字也能作為市場前測來觀察。「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考量是,對製作方評估來說,看漫畫比看劇本要快多了。」

彭政閔這個人物本身已經極具魅力,漫畫必須展現出更多吸引觀眾的潛力。也因此,在編劇策略上,「我會特別把彭政閔的特質或想法拆分到不同角色身上,透過不同性格的人物表達,也能以立體的方式展現出來。」

從文字傳記、漫畫改編到影視化的野望,開啟了聯經對IP跨界的想像,周彥彤分享,去年(2024)到日本講談社參訪時,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們在疫情期間授權了非常多漫畫作品出去,因此在營運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她認為,出版業的未來該思考的不再是『出一本書』,而是要能夠擴大內容的效益。「反過來說,出版社一直死死地一本書一本書做,是很奇怪的。因為手上握有那麼多內容,為什麼都沒有開展更多的可能?」她感慨道,「就因為現實人力有限。」因此,若能透過IP跨界打開更多可能性,也能讓內容產製獲得更多被閱讀的機會。 

「不過,這就是一段邊走邊學的過程。」周彥彤說,「我們都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註1:三級棒球是以年齡區分的棒球分組,在國內賽事包含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組成的少年棒球(少棒)、國中學生為主體的青少年棒球(青少棒)與以高中職學生為主體的青年棒球(青棒);國際上則因各國學制不同,而在年齡區隔上略有差異。

Top